登陆热线邮箱 设为首页

天天看点:2年花20万给孩子打生长激素,我所经历的增高焦虑

2022-11-10 16:07:10来源:腾讯网栏目:资讯

花几十万打增高针

值吗?


(资料图片)

“到底要不要打增高针?”

两年前,刘娜陷入了纠结之中。9岁的儿子自从上了小学,个子似乎就没长过,在班里雷打不动坐在第一排。

去生长发育门诊检查后,医生说骨龄偏大2岁,未来大概率只能长到168cm左右。这个身高对男孩子来说,实在不算友好。

打吧,怕产生副作用,对身体不好。不打吧,万一孩子以后身材矮小,觉得对不起孩子。

近些年来,像刘娜这样为孩子的身高焦虑,犹豫要不要打增高针的父母不在少数。在如今的中产家庭,“身高管理”已经变成了一种隐秘的内卷。

然而,留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并不多。专家都会告诉你,一旦过了黄金期,孩子的骨骼线闭合,再想干预难上加难。

01

因个子矮被欺负

孩子越来越自卑

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个子高是一种优势。

刘娜告诉我,儿子在幼儿园时,就有小孩欺负他,让他帮忙扫地做值日,还给他起外号。儿子很委屈,问她为什么自己比同学低。

听了儿子的话,刘娜心里很不是滋味,私下跟老师说过好几回,但没什么作用。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个子不长时,会特别焦虑。可一旦长得太快了,也会忧心忡忡,担心是提前发育,以后不长了。

现在拍片子、测骨龄很方便,每当父母看到孩子身高不正常,就会迫不及待地求医问药。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就提到,他在矮小门诊工作25年来,治疗了超过10万个矮小患儿,经常从下午2点忙到晚上9点,不间断地接待病人。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家长一见到他,竟扑通一声跪下来哭诉:“潘大夫,您能不能帮帮我的孩子?”

然而,身高60%~70%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因素只能影响30%~40%。

决定孩子身高的关键时期有3个,分别是0~3岁的婴幼儿时期,3~7岁的学龄期,以及8~14岁的青春期,超过时间后就很难再补救。

可即便如此,父母们还是不遗余力。哪怕砸几十万,也在所不惜。

因为生长激素是唯一经过大规模实验证明了有效性的增高药物,所以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它来增高。不同家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粉剂、水剂等不同类型。

和家人商量后,刘娜最终选择给儿子打短效针。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打,因为生长激素的伴随期很短,如果隔两天再打,药物很快就代谢掉了。

刚打时,刘娜没留意,一直在同一个位置注射,结果孩子的肚子出现肌肉凹陷。她吓坏了,赶紧去咨询医生,才知道要轮换着多个点位来注射。

之后,她就以孩子的肚脐为圆心,以3cm为半径画个圆,像钟表一样标注12个点,每天选择一个点注射。有时她会问孩子“痛吗”,孩子总是告诉她不痛。

可有一次,她却无意间听到孩子跟奶奶说打针时不舒服,但他不想让妈妈心疼,才撒谎的。孩子的懂事,让刘娜心里更难受了。

两年下来,刘娜一共花了20多万元,儿子长高了16cm,相当于每12500元买1cm身高。

这些钱医保不能报销,全部都要自费。不过看到儿子不再是班里最矮的,注射过程也没出现副作用时,她还是觉得无比欣慰。

02

打还是不打

这是个问题

和刘娜不同,绍兴妈妈梦佳因为4岁的女儿被确诊为矮小症,毫不犹豫地选择给她打长效药,一次2.6mg,一个月要花4000元,至少打2年。

长效药虽然更贵,但一周打一次就行。毕竟,她女儿现在年龄太小,担心每天打会哭闹。

梦佳的女儿从小就比同龄人矮,今年10月中旬去杭州浙医一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孩子垂体柄细长,个子比平均身高低8cm,如果不干预的话,长到150cm都难。

梦佳不敢耽误,当天就打了第一针,希望孩子上小学前能追上平均身高。

生长激素要放在4~8°C的环境保存,梦佳还专门买了个小冰箱。每次打针时,她都会从冰箱中拿出药,放进提前设置好的电子笔,再消毒瓶口,安装一次性针头进行注射。

虽然针头是隐形的,但女儿还是很不习惯,要家人按着打。有时听到疼得孩子哇哇叫,梦佳于心不忍,心想要不是患病,也不会让她遭这份罪。

当然,也有妈妈选择拒绝打增高针,上海妈妈王楠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8月,王楠发现10岁的女儿竟然来月经了。可能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摄入过多营养,导致性早熟。

女儿当时只有151cm,她担心孩子以后不长了,就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看这是否正常,没想到医生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问她:“怎么这么晚才来?要打针吗?你能接受吗?”

王楠来之前没做功课,根本听不懂医生在说什么,后来才明白,原来医生是在问她要不要打抑制针和增高针,一年费用十余万,疗程要一两年。

如果在孩子月经刚来时打抑制针延迟初潮,能延长孩子长个子的时间。再辅以增高针,或许能改善孩子的终身高。

一般来说,女孩初潮第一年,身高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每年能达到8~10cm。初潮之后,每隔半年生长速度会下降一半。

比如说孩子初潮时每年长10cm,之后半年变成每年5cm,再过半年就是每年2.5cm,依次递减。当生长速度小于1cm时,孩子的生长期就过去了。

那天,王楠见到的医生态度有点差,门诊就像流水线一样,不断有孩子被带进来。医生还不忘强调,如果要打的话,需要尽快预约,检查都已经约到2个月后了。

在医院焦虑氛围的刺激下,有父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说。

王楠觉得还没检查就打针,也太突然了,于是想回去考虑一下。旁边的女儿也一直在说“我们走吧”,明显不想打针。

回家咨询身边人后,王楠这才发现,原来周围不少朋友、邻居们都在打针,做身高管理,但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对此避而不谈。

通过查阅资料,她还了解到打针是存在风险的,常见的比如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诱发肿瘤等。

综合权衡风险后,王楠没有让女儿打针,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饮食、运动和睡眠。

现在,她每天都会陪女儿跳绳,督促孩子每晚10点前入睡。从8月到11月,孩子已经长到了154cm。

03

生长激素

不该被滥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育儿变得越来越内卷,卷完学习卷特长,如今连身高也卷起来了。

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19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位列东亚第一。其中,男性平均身高175cm,女性163cm。

很多父母一看这个数据,生怕自家孩子拖后腿,变得越来越不理智。哪怕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明明是正常的,也想打针让孩子再高一点,锦上添花。

再加上有的机构为了私利不负责任地推销产品,甚至为了揽客打出“定制身高不是梦”的广告语,使得父母拼命为孩子增高。

然而,这些父母只看到打针带来的好处,却忽略了背后的代价。

生长激素不是所谓的灵感妙药,而是严格管控的处方药。

只有像梦佳女儿那样自身生长激分泌不足,或者确诊为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症、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时,才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注射,否则会适得其反。

潘慧医生提到过一个病例,有个10岁的小孩注射生长激素3个月后,视力下降失明了。

后来检查才发现,这个孩子的矮小是因为下丘脑垂体区域长了一个2cm的肿瘤,影响了自身生长激素的分泌。这时再打生长激素,无异于火上浇油,肿瘤增大压迫视神经,孩子的视力再也无法回复。

是药三分毒,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打增高针,就算打了也不一定会长高。

身高焦虑引发的技术滥用现状,该冷静了。

文、编辑/Silence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来自受访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生长激素

资讯阅读

NEWS

精彩推送

marvell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