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穿得像个艺术家,怎么成了时尚圈新人设?
不知道你是否也会这样,在很多时候会为了某种特定的场合而绞尽脑汁一番?
无论如何选择,穿着也会从出门的那一刻起被渲染上不同层面的情绪价值。仿佛一种无声的语言,打破着时尚一贯被人嗤之以鼻的所谓“肤浅”与“低级”。
就像96岁高龄的女性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曾说过的:“人们穿衣服,无非是想展示些什么,同时,隐藏些什么。”
【资料图】
而近些年来,我们不乏能看得到“如何穿得像个艺术家”俨然已成为了一种时装界的新人设,受人追捧。
这不难让人想起前不久Raf Simons和Miuccia Prada围绕着艺术与时尚的“破冰”对谈,从人们曾会对艺术界说“Bleurgh,这是时尚”,到如今艺术越发愿意与时尚联系起来,而时尚界也到处是有知识的人。
的确,时尚从未真正脱离艺术,即便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共谋且暧昧的,艺术一边在质疑着时尚,一边又在给予时尚它所青睐的姿态。
而同样,它们也在互相“搀扶”走过的这些年来逐渐模糊着彼此的边界,无时无刻不在打破当下市场的壁垒,并审时度势地抱团取暖。
每当这时,那个能潇洒自如地游走于这两种媒介中的主人公之一——艺术家,似乎又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带着他们赤裸裸的直觉与人格魅力,将自我作品上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与批判重新映射于着装之上。
且随着与另一位主人公——时装先驱的合作,于特里·纽曼(Terry Newman)笔下,在时尚与艺术的“冲突”中扮演着一种永不失序的调和剂。
身为一代标杆型女性艺术家,如果说弗里达·卡罗的艺术人生是坦率而多舛的自救,那么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则更像是一场充满隐喻的疗愈。
她总是喜欢穿着引人注目的衣服来展现自己的态度,尽管一生的作品都掩藏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不安与焦虑的气氛中。
出生在巴黎的Bourgeois,从孩童时期就已经穿上了巴黎设计师的作品,以至于后来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她回忆起儿时父母关于她应该穿什么的争执,竟成了她最初的艺术灵感来源。
Bourgeois终其一生都在创作,而衣着也犹如她“大器晚成”的艺术作品一般,在后期形成了巨大的颠覆。
特别是2008年关于她的纪录片中,已经暮年的她穿上了一件超大廓形的亮粉色皮草外套,头戴一顶镶满亮片的鸭舌帽,纵情地让自己与摄影和时尚共舞。
《纽约时报》就曾探讨过时尚在艺术家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更是引用了她的观点:“你可以用自己衣橱里衣服的形状、重量、颜色和气味,来重现和铭记你的人生。”
这就不得不提起1978年的那个极具突破意义的表演艺术作品《宴席/身体部件的时装秀》,即便用当代视角去剖析这个作品,也仍旧会被其中的多元和先锋性所吸引。
尤其是穿着者身上扭曲且臃肿的服装,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位纵贯布尔乔亚艺术与时尚史的设计师——川久保玲。
在品牌Comme des Garçons经典的“隆与肿”系列中,我们不难窥探到同样对于女性身体的夸张及解构,而服装不仅极大程度上完美诠释了她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同样给予了布尔乔亚更多的疗愈和释放。
众所周知,布尔乔亚与Helmut Lang的跨界合作被称作是时尚界的一段佳话。海尔姆特·朗(Helmut Lang)就曾这样描绘她道:“她的各种感知都是那么精准,因此总是可以按照意愿展现自己的风姿。”
她在艺术灵感蓬勃而发的那年创作了“蜘蛛”系列,也在近年与Helmut Lang相识,你可以从她的衣橱中找到很多Lang的作品,而Lang口中的那份强烈的、无条件的情感联系也在不经意间促成了品牌众多经典的时尚单品。
以先锋的姿态将纯粹的美学再次示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携挚友共鸣的延续与升华?
“无论是拍摄时尚还是战争,首先她都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在当时的巴黎,时尚摄影师并不少见,但见证过圣马洛在战火中摧毁的样子,又见证着时装沙龙的复兴;既了解齐格菲防线又懂得最新流行时装曲线的却是寥寥。
而李·米勒(Lee Miller)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通身萦绕着的“反差感”总能成为每个时代令人津津乐道的流量密码,但公认的时尚与美丽在Miller这里却并不自做标榜。
不拘泥于风格的Icon、时尚摄影师、战地记者、美食作家等众多标签,却偏偏乐得自在。
简单实穿且稍显中性的着装虽然有悖于当时的时尚趋势,但在Miller这里反倒与她的外表达成了一种平衡,其中代表性的衬衫、风衣、阔腿裤以及宽松的罩衫更是成为了早期米勒标志性的时尚单品。
即便是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也能做到和自己的照片一样,优雅地与世界“对抗”。
穿男装、剪短发,一切在当时看起来相当激进的事情,在Miller这里都无比和谐,为她带来一种孩子气与女人味混合的特殊魅力。
人们惊叹着她的美貌和才华,也深深地被这种意志坚强且独立自主的女性特质所吸引。
而正因这份特质,米勒的风格也逐渐成为了无数时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并被注入进自己的设计之中,与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观产生着深刻的共鸣。
其中不乏因米勒的传记而深受启发的弗里达·贾尼(Frida Giannini),在她所执掌的Gucci 2007秋季时装系列中,处处都洋溢着极具复古与激情的女性力量;伊恩·格里菲斯(lan Griffiths)从Mille身穿制服的相片中汲取灵感,用高级灰和独特的剪裁方式,再将她最爱的斑点图案巧妙点缀,描绘着一幅幅刚柔并济的女性肖像;当时还在Celine的菲比·菲洛(Phoebe Philo)则更甚,在她的设计中,你可以屡屡寻觅到Miller的身影。
然而无论身份如何转变,Miller都始终致力于将艺术融入生活,极力捕捉着属于自己的,且隐藏着无数潜台词的个人风格。
和Lee Miller一样,乔治亚·奥基弗(Georgia O"Keeffe)的一生都在出走,和她抹去一切冗余的艺术作品一样,重复描绘着同样的主题,不断地铸就着独一份的风格,热烈且弥坚。
在自传纪录片的开头,O"Keeffe这样说道:“别人只能教你去画他们看到的风景,却不能教你怎么画下自己眼中的风景。”
为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她逐渐开始逃离都市,整日游走于荒芜的群山之间,画着一些极其膨胀的东西。
穿着蓝色衬衫和黑色背心,戴着黑色帽子出去骑马,像是一个西部牛仔,在雷雨中迎风乱跑,体会着未经雕琢的原始气息。
人们打趣O"Keeffe的衣橱是出了名的单调,称那是“西南部修道式的简约”。
在20世纪50年代巴黎“新风貌”潮流的席卷下,她无疑是格格不入的,但无论是艺术创作抑或是个人风格,尽管非议重重,O"Keeffe都能始终处于喧嚣之外。
因为特立独行的品味,让她对摒弃传统时尚的时装设计师克莱尔·麦卡德尔(Claire McCardell)格外钟情,以至于将其最经典的“家事服”(Popover ,用耐洗结实的斜纹布制的围裹式连衣裙)延伸进自己在新墨西哥州居所的衣橱中。
其实,O"Keeffe独特的着装品味,源于她坚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无论是作画还是骑马,穿着舒适悦己一定是第一要义。
她通常会将牛仔套装与传统印花图案的衬衫做搭配,再用一条几何图案的编制腰带点缀,而黑色宽檐牛仔帽更是她凸显个人风格的dress code。
O"Keeffe总是试图将艺术家气息和女性意识糅于日常穿着之中,在时尚领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荒芜的世界中释放着最后的浪漫。
自洽与随性是她们风格的基调,而风格也反哺于时尚界,给予其源源不断的灵感。而以她们为首的这几位女性艺术家所留下的风格遗产,也如她们的作品那般,总是如此的独特且清晰。
时尚潮流兜转起伏,但她们隽永的艺术经典,从没有被时代的洪流磨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