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眉山:党建引领 书写乡村振兴“外寨答卷”
眉山乡外寨村位于南安西北部,总面积2.3平方公里,总人口1690人、常住人口370人、党员34名。现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近年来,外寨村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做好“队伍建设、作用发挥、乡村振兴提升“三篇文章”,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先后获评“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卫生村”“南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三届获评南安市“和谐村”、两次获评南安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及“文明村”。
选优配强“三支队伍”,汇聚乡村振兴“硬核力量”
外寨村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老人协会“三支队伍”建设,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一是聚焦“选备育管”,建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实施支部书记“头雁领航”示范工程,通过传经验、帮答疑、带实践,发挥“头雁”领航效应。今年累计开展集中学习3次、交流研讨4次、支部书记上党课2次,组织参加技能培训、观摩学习等3场次30余人次。选优配齐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90后占比28.6%、大专学历占比83%,培养后备年轻干部3人,推动村班子队伍学历“升”、年龄“降”。二是激活“神经末梢”,建强村民小组长队伍。聚力党建引领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注重从农村优秀党员、致富能手、优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人选中选拔,杜绝小组长“抓阄”产生和“轮流当”,2021年村级换届共选举产生小组长11名(其中党员4名,占比36.4%)。构建“党建+小组长”模式,从育强、管实、用好三方面下功夫,明确村民小组长“5+N”职责任务,探索发挥村民小组长在农村基层治理一线的“基石”作用。三是凝聚“银龄力量”,建强老年人协会队伍。以村级老年人协会为阵地,坚持党员带头、协会推进、群众支持工作模式,协助村“两委”在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村级治理、矛盾化解等工作中发挥余热。探索“以老助老”公益服务,组建6支阵头,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每场丧事活动节省花费4-5万元,移风易俗节约资金由村老年人协会统一管理,每月免费为65周岁以上老人理发,累计理发5000余人次。
注重发挥“三大作用”,点燃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发挥村“两委”、村民小组长、老人协会等多元力量,聚焦基层综合治理,织密“多元共治”基层网络。一是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从村级班子建设抓起,坚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好传帮带。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团结带领村“两委”成员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切实当好文明新风“引领员”、理论政策“宣传员”、邻里矛盾“调解员”,做到工作带头。二是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作用。11名村民小组长自发设立治安岗亭,坚持24年夜间轮班值守,发挥“吹哨”作用,配合村里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00余条,外寨村共8次荣获“先进治保组织”称号;带头抓好本组道路建设工作,累计捐出近千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全村道路修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户动员村民参与修路护路、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第十组组长义务栽植桂花树、茶花树百余棵;牵头完成卫生费收取工作,村委会只需开出11张收据即可;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累计节省350万元用于开展65周岁以上老人理发、奖教奖学等公益活动。三是发挥老协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带领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在群众中“穿针引线”。每逢重大节日,协会都对老党员、孤寡和高龄老人等开展走访慰问,为促进全民阅读,将协会二楼改造成百姓书房,给村民们提供一个可读书、可看报、可下棋、可学习的好场所,获评南安市四星级百姓书房荣誉称号。积极介入矛盾纠纷调解,为村级的稳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统筹推进“三大提升”,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三个提升”,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选准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统筹盘活村组资源,利用村委会、老人协会、霞美庙等资源,加大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投入,有力推进“绿色光伏”产业发展,目前已完成222千瓦光伏发电设备建设,实现村财每年增收约10.8万元。立足林下资源禀赋,引导和鼓励村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林地100余亩种植油茶。探索“村级公共资源+共富公司”发展新模式,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做强平台、示范带动等措施带动村组经济。探索“农场+村委会+农户”黑鸡养殖模式,发挥眉山乡茶油鸡大赛金奖名片优势,深入村民家中宣传产业扶持政策,累计带动30余户村民参与黑鸡养殖,促进村财增收农民致富。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利用乡村空闲地、废弃地、边角地等闲置零散空间,打造公园式“微景观”。投入80余万元改造废弃小学,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篮球场、停车于一体约5000平方米的休闲体育公园;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党员群众自发筹集240万元用于小垵线村道修复,新建的道路长150米、宽5.8米,配备防护栏、路灯和绿化等,昔日的“堵心路”变成了“同心路”、“和谐路”;为解决饮水问题,村干部带头成立“找水队”,历经14年的寻水路,投入资金400余万,铺设管网20几公里,建成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自来水全村覆盖,彻底解决全村“用水难”问题,每年增收村财8万余元。三是聚焦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构建“1+N”乡村共建共享善治模式,把党支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指挥室”,全面提升村级“三中心一平台”建设水平,解锁“共建共享”善治密码。划分网格4个,配备网格员28名,深化农村“网格+”管理服务,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书房等,开展主题党日、普法宣传、村BA篮球赛、我们的节日及乡村文化节等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念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经”。
【责任编辑: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