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热线邮箱 设为首页

专访黛琳珠宝创始人叶林——珠宝生意里的时间哲学

2025-04-13 13:27:32来源:新华栏目:业界
“有次在一个饭局上,有一个跟我同龄的女性投资人,在知道我是做珠宝生意的后,建议我下次不要直接说自己是做珠宝的。因为有时候,一听是做珠宝的,就会联想到土豪和暴利。”叶林说。

钻石珠宝,一直以来被视为“名利场”的代名词。莫泊桑笔下的《项链》,捆住了女主人一生;《红楼梦》的宝玉,串联起两世的牵绊与执着。“珠光宝气”似乎也天然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亦或审美,亦或消费。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悦己消费的爆发,以及大众对珠宝、黄金等产品投资意识增强,中国珠宝市场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市场规模约7788亿元。

如何打造起本土代表性的珠宝品牌?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珠宝?如何将珠宝文化以直观且具审美的形式,广而传之?对此,我们专访到了黛琳珠宝创始人叶林,听她来讲述一个珠宝匠人对创业、行业,以及生活的思考。

用时间打磨饰品,一件作品也是一个故事

老北京的胡同,用一砖一瓦,镌刻下时间的纹路;车水马龙卷起的喧嚣与热闹,回应着历史的厚重与眼前的繁华。“繁城”之下,喧哗之中,叶林的工作室,就这样静静地守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初见叶林,总会被她温婉端庄的气质所感染,心也随之沉静下来。但叶林却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总结两个字:叛逆。

本应在大家欣羡的职位上安稳度日,却因为“不喜欢”,而跳槽离开,进入知识储备完全为零的珠宝设计行业。本应在美满家庭中,扮演相夫教子的“完美角色”,却选择忙忙碌碌,一次、再次创业,尝试在未知的路上寻找更多的答案。

敢于创业的人,机遇与运气之外,似乎都有着一份异于常人的动力。有人是在自律中找到成功的路径,有人是在财富中获得不断试错的机会。在谈及为何选择创业时,叶林同样用两个字概括走过的十年路:热爱。

简单也直白,却鲜有人能为了热爱,不舍昼夜,坚守半生。

对叶林来说,在工厂旁租一个房子,一待几个月,与加工的师傅一起研究工艺,是家常便饭。“一个不懂工艺的珠宝设计师一定不是一个好设计师。”叶林说,“珠宝这个东西就是以时间换空间,有时匠人精神比创意灵感更重要。”

不论是在工厂敲敲打打,还是一坐坐八个小时串一串项链,都是她喜欢且乐在其中的事。所以会看到,在叶林的小红书上,传播翡翠、珠宝的知识,或者探厂vlog、雕石刻玉,珠宝首饰已然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而对于如何将热爱变成一份踏实长久的事业,叶林的答案也更直接。

“今年是我从事珠宝行业的第十二年,每天都是实实在在地和用户打交道。这需要有同理心的同时,还得走进他们的内心,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的很多高珠作品都是与人与生活相关,每件作品都能讲述一个故事。”

共情式感受用户的“言说不清”,让叶林能够在细节之处,捕捉用户的情感。有时是看到顾客对去世父亲的怀念,让寄托思念的昙花在指尖“永生”,有时则是让一簇寄托着疫情期间,渴求团聚的绣球花,在颈上绽放。

时间沉淀,工艺锤炼,给予了珠宝高于其自身价格的价值,而产品的真正动人之处,则是设计师将人的情感赋予其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希望我做出这件作品,它代表的是我自己,是顾客,它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件作品。”叶林说。

感性与理性的较量,产品之外的品牌价值

从凤冠珠翠、琉璃玉坠,到簪花银环、玉佩珠串,中华上下五千年,珠宝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阶层区隔的标志,也是普通人寄托美好、传承情感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缺乏品牌意识的行业发展初期,起步晚的中国珠宝品牌,在知名度上远低于国际品牌,卡地亚、梵克雅宝、蒂芙尼等品牌抢先占据国内市场。

“‘世界珠宝,番禺制造’。过去中国的珠宝生产商忙着量化,中国也一直扮演着珠宝制造商,而非品牌商的角色。”叶林介绍说,之前,国内大部分客户在购买珠宝时,更注重实用性。这两年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大家才开始慢慢接触艺术珠宝。

如何既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具有产品价值,同时又具有长期发展的品牌价值?这是叶林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的难题。

叶林的解决方式之一,是通过打造多功能产品,适配不同场景,突出品牌差异性。

“自2014年起,我开始研究珠宝的多功能设计。当时,我并不满足于市场上的高珠吊坠、戒指多用款,觉得太单一了,最多只能实现三同款(吊坠、戒指、胸针)。”叶林说,“客户购买一款收藏级的宝石,必然希望物尽其用的,于是我开始思考能否为他们定制功能更丰富的珠宝。”

这一想法颇具挑战性,叶林回忆说,“当时,没有几家工厂的师傅愿意花时间研究。”于是,她开始自己琢磨钻研,最后成功研究出一款八戴,甚至一款二十戴的多功能珠宝。

为品牌建立起差异性优势后,叶林再次跳出舒适圈,从年轻化、新潮感、轻量化等方面入手,对接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尝试为新兴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2024年,叶林选择二次创业,创立了自己的新品牌——darling baby。这一品牌依托于高级定制珠宝的设计,从材质和价格上进行大幅调整,用大众化、日常化的理念,进行产品设计,实现了产品的量化、规模化,让年轻人真正买得起,用得上珠宝。

在叶林看来,珠宝商人与设计师的双重身份,看似矛盾,但可以保持平衡,本质上是感性与理性的较量。“一味进行商业化表达,不仅会让消费者有视觉疲劳,也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位置。”叶林说,如何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还能让用户愿意为设计买单,考验的就是设计师的能力了。

“化繁为简”,从个人情怀到国际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珠宝行业进出口总额1547.32亿美元,同比增长6.46%。其中,出口额增加14.7%,达到358.3亿美元。随着中国珠宝品牌工艺水准和市场的百花齐放,中国珠宝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制造,中国都有一定的优势,但许多商家未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原因在于缺乏品牌力。”叶林介绍,“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产品,把我们的好产品带出去,这需要文化赋能、市场赋能、营销赋能。”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成了叶林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比如,人们能在她中式花窗为灵感的“国窗之美”系列中,感受“竹影横斜”的韵味;在灯笼为灵感的产品系列上,体会“华灯初上”的喜庆气氛;在二十四节气为灵感的产品里,感悟“小得盈满”的人生之道;在古建筑系列中,思考简单几何勾画出的历史厚重。

“一直以来是西方的珠宝文化引领着市场方向。”叶林说,传统优秀文化是时尚产业的内核,是根基,需要进行更好的融合和表达时尚,利用技术去诠释有文化内核的作品。

而文化与时尚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加法,叶林的主张是“化繁为简”。

以获得广泛关注的《黄鹤楼·长江珠光》为例,叶林介绍,这件作品打版过程中单是改色调就调整了三个月,即便如此,她仍觉得它并非最完美的状态。“我不想设计出来的作品没办法日常佩戴,所以这时候就要做减法,通过几何线条的搭配组合,考量结构、配色等方面,酝酿设计。”叶林说,从历朝历代开始做创作衍生,然后亲自跑到各大名楼去亲身经历,再思考,反复修改。

“好的作品也是在无数次改图、改版的奔溃中看到希望的。”叶林感叹道。

以现代风格诠释中式意蕴,用品牌来传递美好的精神力量和价值主张,透过叶林的作品,人们能真切感受到新中式与时尚的融会贯通,透视时间长河中的经典符号。从个人情怀到文化传播,从中国市场到世界时尚秀场的展台,叶林和她的作品,正在向更多的人传达中国珠宝文化的匠心独韵。

“珠宝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但我觉得我会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息,因为热爱抵所有。”叶林说。

标签:

资讯阅读

NEWS

精彩推送

marvell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