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诊断黑土地退化成因 科研人员给黑土地做“体检”
(资料图)
1984年至2021年,东北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近十年降速明显变缓。这是“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上发布的数据,该论坛于15日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友谊农场(分公司)召开,为期两天。
保护好黑土地就是筑牢农业强国根基。要保护黑土地,先要摸清我国黑土地质量本底与时空动态变化,系统诊断黑土地退化成因。
据悉,科研人员将展开黑土地航空飞行综合观测实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介绍,此次实验除卫星遥感、地面人工和物联网观测办法外,还将首次利用大飞机搭载多种高精尖设备进行多次亚米级/米级高光谱、热红外、激光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构建黑土耕地质量关键要素多尺度、多过程、多层次的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
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量化了黑土地“变瘦”的空间分布、变化速率与进程。利用这些数据,科研人员可以发展黑土地土壤、作物、生产过程、灾害等监测算法,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监测算法进行推广,辐射整个东北黑土区。“对比之前的监测手段,此次实验结合了太空、天空和地面的数据,相当于给黑土地做了一次‘体检’,查清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刘焕军说。
会上发布了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成果和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的“三江模式”,这标志着保护黑土地的相关研究进入了纵深领域。
“黑土地保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地特征出台针对性措施。”东北地理所副所长武海涛介绍,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面临低温冷凉、土壤障碍严重、水资源安全压力大、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对应提出以“秸秆翻埋、深松减障、水土优化、智能管控”为核心技术内涵的“三江模式”。 “从结果上看,有效耕层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产14%以上。”武海涛说。
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表示,作为牵头单位,东北地理所在“十四五”期间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全面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进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品种研发、规模化示范及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张辉指出,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是黑土地精准保护的基础,要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常规模式和新兴技术”“独立研发和协同攻关”4个方面的关系,以科技创新助力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表示,黑土保护不仅仅要保护黑土地,也要保护黑土地周边环境。他特别指出了农田防护林网在黑土地保护中的重要性。此外,论坛还举行了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北大荒友谊现代农业实验站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