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中国电影中的红色身影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历经时代更迭
中国人最钟爱的颜色依旧是那抹红
不仅仅体现在年节时分
也在一部部影片中
浓缩为最耀眼的红色
传承并感染着每一个人
传递信息、刻画形象、传达情绪,作为电影表达最为直观的元素,色彩通过视觉冲击,从感官到情绪直至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整个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红色代表着血、火,蕴含着兴奋与好战的含义。同时,红色也代表了温暖、热烈、热情、旺盛与昂扬等一系列的情绪表达。构图与色彩造型互相成就,让整个电影画面极富张力。
在许多国家与民族中,红色被视为可以驱逐邪恶,在中国的五行中,红色更与火相对应。火红烈日顺其自然地成为祖先祭祀祈福的本能崇拜,而红色蕴含的吉祥喜庆的意味也逐渐产生。
《喜宴》李安 (1993)
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喜爱热烈又张扬,从日常节日中的色彩运用到影片中不同场景之下红色的诠释,自然不显刻意、生动亦能恰到好处,电影导演们执掌的镜头之下,对于红色的运用也炉火纯青。
《饮食男女》李安 (1994)
在中国文化传承几年的历史长河中,“家文化”始终熠熠生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神圣而又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家文化”的使命。
隐含在血液中的情感叫嚣着想要冲出身体,陷入爱情漩涡之中人们情感的剧烈起伏如同涌动着的红色那般浓烈且富有激情。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 (1999)
《我的父亲母亲》中红色的使用也代表着影片中纯粹而温暖的圆满爱情。
招娣就生活这样一片“融融暖意”之中,樱桃红夹袄,大红色围巾,周围的大环境也为她服务,到处都是一片暖色。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 (1999)
“你怎么不穿那个红色的夹袄啊?那个,好看!”红夹袄也早已不仅仅作为一件衣服存在,更是两颗充满爱意的心彼此心意相通的最好见证。
《十面埋伏》张艺谋 (2004)
《十面埋伏》中小妹起舞的镜头,大量的红色元素以多样的印花图样出现在大环境中,随着舞动的身影,红色也仿佛流动起来,呈现出一派浪漫的美感。
作为港片的经典色彩之一,红色必不可少,再加上暗调的处理,自然为整部影片蒙上了一层低沉的影子。
《花样年华》王家卫 (2000)
《花样年华》中一切红色的事物都成为了男女主人公的化身,红色风衣、美艳的红色旗袍、走廊之中的红色窗帘甚至到红色床单,都在为这个充满神秘与情欲的故事服务。
《花样年华》王家卫 (2000)
红色的帘幕前男人同一身红色风衣的女人告别,曾经的经历仿佛一场梦,大梦初醒,红色也完成了它的最后使命。
《英雄》张艺谋 (2002)
《英雄》中沙场上千军万马中飘扬的鲜红旗帜,与书院室内整体统一的红色服装,绵延开来的具象红色与黑色一同在画面的变化中满是肃杀的氛围。
《英雄》张艺谋 (2002)
如月与飞雪决战的画面中,两人身着红衣在枫叶林进行决斗。
黄叶漫天飞舞,红裙飘扬,给人以飘逸之感,两人的决斗更像是一场绝美的舞蹈。
《英雄》张艺谋 (2002)
最终如月中剑,黄色的枫叶被鲜红的血珠浸透,这场厮杀在浓烈色彩的加持下给人极大的视觉冲突,也宣告着她们与残剑纷乱纠葛的爱情,以一场华丽的剑斗,攀升到最高峰。
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对于色彩的追求与刻画使得每一帧画面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不管在构图上抑或色彩造型上,都上升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境界,红色也作为线索贯穿影片的始终。
《红高粱》张艺谋 (1987)
从开头九儿出嫁开始,红色头饰、红盖头与大红花轿一同勾勒出欢快喜庆的成婚场面。
而被迫嫁给一个麻风病人的愤怒与委屈,身着红嫁衣更是一种鲜明的愤怒与反抗。
经高粱酒洗涤过后的酒坊在阳光的映射下一扫沉闷,鲜艳而夺目。
影片结尾九儿在抗日战斗中牺牲,目睹日蚀的儿子眼睛犯了毛病,看到一切都是红色。
同样的红色却在不同阶段承载了不同的含义,这抹红色与人物互相服务,一方面,用浓烈的红色来强调人物的每一次行为变化。另一方面,故事的人物的行动也加深了红色的反抗意味。这抹红也呼应了片名《红高粱》——高粱酒为人们带来自由,也是爱情与反抗的写照。
红色不仅是单纯的色彩图画
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统革新
一部部影片对红色的不同诠释
也赋予这抹红色更多的含义与感染力
更显其非凡珍贵
标签: 游走于中国电影中的红色身影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中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