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吕良镇:村美人和 宜居宜业 绘就“鱼米之乡”新图卷
今年以来,金湖县吕良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创建经验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建设,助力乡村提颜值、添动力、增品质,加快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聚焦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以点带面为宜居乡村“塑形”
按照“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彰显特色”的总体思路,试点先行,分类有序推进,着力打造培育示范样板。
一是统筹实施项目,协同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环境整治提升、村庄运维管护、乡村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进一步优化乡村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为强化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夯实发展基础。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2024年,吕良镇围绕宜居宜业培育村建设共编排实施项目66个,目前工程进度已达60%,预计12月初项目将全部竣工,届时,培育村综合服务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实施就地提升,助力村庄环境旧貌换新颜。针对培育村现有的环境基础,在顺应保留村庄的乡村肌理上,将实施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关键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重点加强保留村庄“路田分离、路宅分离、路河分离”一清理三分离工作,促进村庄更加宜居,持续提升乡村能级。
三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环境治理与功能完善同步考量、同步推进,健全完善文体广场、停车场、公厕、小游园、充电车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室等公益性服务配套,通过渐进式改造,加快打造乡村“15分钟生活服务圈”。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全面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明确村属公共设施产权和管护责任主体,构建高质高效的管理机制。
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连片振兴为和美乡村“壮骨”
依托前期乡村振兴先导镇村创建的产业基础,以“滨湖金道”、白马湖景区连接线为轴,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以龙头产业为引领,构建特色产业廊道。依托白马湖生态资源优势和农渔产业资源,在白马湖大道、环湖大道周边发展稻虾、藕虾综合种养,绿色水生蔬菜、螃蟹龙虾水产养殖等,目前已建成绿色水生蔬菜生产基地1.1万亩、河蟹标准化池塘3500亩,培植家庭农场77个,民宿6家。苏芡农业、硕达体育、沿湖苗木、佳明环保、利农新能源等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村企联营等方式带动农户就业超500人,占常住农户数的30%以上,农户收入增幅超10%。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载体,推动生态农业集聚发展。借助环白马湖大道优质水资源且成方连片的农地优势,围绕标准化种植、生态化管理、品牌化推广,实施“一提两减”工程(提耕地质量,减化肥、减农药),构建了6800亩有机稻米、稻虾、藕虾、“芡实+”4种生态农业种养模式,通过不同种养模式和技术革新实现降本增效,每亩产值达5600至10200元,每亩少施化肥农药至少33%。未来,吕良镇将继续放大生态农业的集聚效应,助力沿白马湖旅游大道、环湖大道的村居形成生态农业实现“千亩连片”。
三是以农旅融合为契机,打造滨湖农旅单元。依托白马湖滨湖乡村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了4A级向日葵故事景区、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三园生态农庄、白马湖湿地酒店、湿地宣教馆、三园特色田园乡村、湖畔旺屯特色田园乡村等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点。深度挖掘自身渔业、农业文化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塑造富有文化记忆、地域特色的印象乡村,彰显里下河地区灵动秀美的水乡风韵。
聚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内外兼修为和美乡村“铸魂”
坚持里外兼修、多点发力,不断完善健全基层治理体系,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一是优化基层治理。实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通过设置微网格党小组推动基层党组织精细化管理,填补治理“真空”。用好党群议事会、积分管理等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激发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文明建设。强化示范引领,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探索“文明+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行“一规约束、六会理事”治理新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六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文明风尚内化于心。全面推行“门前三包”“积分兑换”等做法,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实现群众从“冷眼看”变为“动手干”。
三是强化以文惠民。聚力做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全民阅读、送戏下乡,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动《金湖秧歌》、柳编技艺、《金秋号子》《吕良传说》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