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态:人工智能浪潮下如何培养和储备人才?产学研界在渝热议
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人工智能分讲堂”10日在重庆举行。产学研界热议人工智能浪潮下如何培养和储备人才。
该大讲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图为人工智能分讲堂现场。重庆两江新区 供图
重庆赛力斯凤凰智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许林在题为《汽车“新四化”与数字化人才》的主题报告中提到,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快速发展,更向全球化和高端化迈进,汽车产业进入“全新四化”时代。“数字化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倒逼数字化人才转型。”他认为,新四化趋势下,要依托汽车产业专业人才实施人员结构性调整,打造跨域融合数字化人才体系。数字化人才发展的核心在于全流程数据化转型,形成侧重重点、多域融合的能力结构,打造复合型人才加潜力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蓄水池”。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斌作了题为《从机器视觉产业化应用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报告。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必须拥抱人工智能,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人才。对大型企业来说,要建立团队,并且有大专家领头。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没有足够资金,则可以聘请顾问,同时也要引进或培养了解AI技术的人才,以便对接技术。谈到政府引才育才问题,他认为重庆这些年发展非常快,引进人才力度也比较大,建议要瞄准本地产业,同时引进或培养产业化应用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此兼顾“立即见效”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高校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培养方式。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谢磊分享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校企合作经验”。他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范式下的校企合作目标是实现政府、学校、大企业、小企业、学生的“多赢”。他也解析了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困局和破局之道。例如,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极高的算力,而高校的硬件资源往往不足,企业则拥有大量的计算资源。这种算力的不对等使得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很容易受限于高校的算力不足。破局之道是企业为高校提供云计算资源支持或在合作项目中设立联合算力平台,确保高校研究团队能够使用足够的算力进行实验,同时,推动开源大模型的发展,使高校可以在无需大量算力的情况下使用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和应用研究。政府也可以牵头与企业共建算力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算力共享。
标签: